据新西兰教育网联盟(http://www.edu.org.nz)消息,1934年,纳皮尔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年,新西兰通过了新的房屋建造法案,要求所有建造在地震多发地带的建筑基础必须以钢筋水泥建造。此后的许多年里,法案几次进行修正,又允许了几种新材料建造房屋(比如钢框架)并增加了对建筑物强度的要求。
如今,新西兰多数住宅都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以及木结构板材为上部结构的结构形式。下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帮助稳固地基;而上部的轻型木结构因自身质量轻、强度高、轫度好、抗震性强,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生命财产损失。
[$pagetag]此外,新西兰相关法案还严格规定建筑物中必须用什么样的防火材料,这样当某座房屋发生火灾也不至于使大火蔓延至全城。
新西兰房子外墙的砖只起保护、美观及保暖的作用,并不起支撑功能。这样的房屋结构使得这次基督城的地震几乎无人是在自家住宅中死亡(死亡主要发生于市中心的二栋砖混结构的商用建筑物中)。
[$pagetag]在新西兰,多数居民用房都是木结构的,这样的房子其实在地震中损失会很小,而且居民住房必须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这样一旦地震发生大家都有足够的空间得以逃脱。
留学360(http://nz.liuxue360.com)专家介绍,地震后重建的纳皮尔,充满了那个时代最流行的装饰艺术建筑。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流行绿色低碳概念,有理由期待基督城会被建成二十一世纪全球最具有环保理念的城市。